《交通意外的根源》
文:郑倩仪
最近云顶致命车祸不断获得媒体报导和追踪。而每次阅读到车祸的新闻总叫让人鼻酸和心碎。其实,这样的车祸其实已经不是第一宗、第二宗,而已经是很多宗了。根据报章消息,今年已经是连续四年在云顶高原发生致命车祸。早在这起意外之前,2010年12月20日在金马仑“死亡湾”的致命车祸也涉及一辆旅游巴士在下山时失控翻覆而造成28人死和9人伤。每次这样的意外发生后总有政府设立各种调查委员会来调查,但是到最后都没有下文,类似的交通意外继续地发生。平民百姓也只能互相奉劝小心驾驶并且在如中元节的时期减少出门避“邪”。
每一起交通意外的背后一定会有关键性的原因。所以,很多时候,当交通意外发生的时候民众的焦点通常首先会聚集在司机本身的驾驶状况、驾驶经验等等。这样的关注是很符合人之常情的,毕竟司机就是那个驾驶车辆的灵魂人物。就比如这次云顶车祸的已故司机在事发后就被指拥有15张超速罚单,不禁让人立即把他和黑心巴士直接挂钩起来。然而,交通系统本来就是一个繁琐复杂的系统,牵涉的不只是道路使用者(司机)一个单位,其实更重要的也包括道路状况、素质与设施、车流量、交通条例与执行效率等各种因素。习惯性地把问题根源归咎于特定的个人或群体、天气和节日,只会让问题的根源浮不出台面,继续造成伤亡。
笔者观察到另一个车祸黑区巴生西港(美丽岛),发现来往巴生西港的道路充斥许多非常危险和不合理的现象。这个路段只有一条,双边都只是双行车道。通常开在左边车道的都是非常重型的车辆如满载货物或机械的卡车或货柜车。开在右边车道的通常是私家车和空载的卡车。这条道路的车流量是非常高的。电单车骑士紧紧随在大卡车背后川行都令人心惊胆战,当左边的重型车辆速度过慢的时候,左车道的车辆也很常不顾安危地突然开去右边车道。右边车道的车辆一旦来不及煞车就会造车车祸。由于道路经常承载重型车辆高速行驶的重量,这条道路的情况也非常地不堪。尤其是在雨季,一路上坑坑洞洞,也很容易积水。正因为车流量过高、道路素质差劲、路面情况恶劣以及道路狭窄,发生在这条道路的交通意外也不计其数,有好几宗交通意外还涉及卡车翻覆或在转弯处失控撞向分解堤等 。 此外,路上也经常出现汽车运输车、超载货车或货物长度超过货车车身(如运送木材)以及挖土机。更让捏冷汗的是,新轿车运输车(Car
carrier)上的新车轮胎(双边)只是被钩在运输车上的桥板上,以避免汽车滑下;而运送庞大货物的卡车(比如木材)也只是用带子绑住货物不让滑下。但是,往往这些货物本身的长度和数量却远远超过车身,严重危及道路使用者的安全。这些巨型的车辆理应不能超载甚至不应该出现在特定的公路上(包括挖土机),但是,我们还是不断看到这样的车辆奔驰在路上。试问,我们的交通条例有没有清楚并合理地规范各种车辆的重量、车速以及体积等其他安全条件?这些条件又是否符合国际交通安全标准?我们的执法当局又针对这些车辆及道路设计的安全性做了什么?效率如何?就拿这次在云顶肇祸的巴士来说,为什么川行云顶山路的巴士可以承载高达18名站客? 又为什么有生还者指出巴士的煞车出现问题?为什么违规如此多次的巴士公司没被调查?究竟贿赂避免取缔(也有些人称“养鬼”)有没有发生?驾驶司机的福利符合国际标注与否?还有云顶的道路设计与素质如何?以上种种的问题都显示出我国交通部与首相署极度需要检讨交通安全措施以及条例,而更重要的是他们执行的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对运输业的司机来说,往往不超速、不超载以及完全遵守交通条例对他们来说就是砸自己的饭碗。一些跨国企业在秉持安全至上的企业精神下不断地推动安全第一的条例。其中一项就是要求进入公司上下货的车辆不超载。这项努力遭遇很多阻挠,甚至因为这项条例而引发顾客或供应商的司机拒载。许多运输公司的司机表示他们的底薪低廉、没有加班费甚至没有底薪,他们惟有通过赶工,载送更多趟来赚取自己的生计。这些司机随时会因为开夜车或来不及下货而在外头过夜。他们的饮食、睡眠皆没有保障,甚至随时有人身危险。有些司机就曾经遇过半夜在路边休息的时候遇上持刀徒匪而被五花大绑,过后被推下车而眼睁睁看着徒匪连货物和车遥遥而去。而每当工厂内上下货的司机和助手被要求穿戴安全带、安全帽等措施时也经常遭到拒绝。他们不是不知道安全至上,而是戴上了这些安全措施,上下货的时间就更加长,让他们无法再去载送另一趟货物而进一步减少他们本来就微薄的收入。这些司机在长途跋涉、赶工的情况下,精神状况欠佳、脾气暴躁以及在道路上不管安危奔驰是逼不得已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上述的种种例子皆显示出在检讨我国交通意外的时候,我国政府和企业极度需要关注和检讨司机的待遇和酬劳。
总而言之,政府应该藉由这次的致命车祸正视和重新检讨道路安全措施、道路素质、司机的薪酬、陆路交通局等有关当局的执行效率等问题,以减少和预防交通意外的发生。人民需要的是正确、可行、有效率的制度,而非只是靠单薄的个人安全驾驶态度而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